
(二)人文類生態旅游資源
根據我們給生態旅游資源所下的定義,它的范疇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生態系統、精神“無形的生態旅游資源”、具有地方特色,能夠烘托吸引游客的生態旅游氣氛的旅游接待設施和旅游服務(如保留下來的土著居民的一些生活設施)均可視為生態旅游資源。
結合國家旅游局分類標準,我們認為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應包括自然旅游資源中的人文部分、遺址遺跡類、建筑與設施類、文化娛樂類、購物類以及城市生態旅游資源。
自然景觀美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從本質上來說,自然景觀美產生于自然的人化,也就是只有經過人化的自然才體現美的價值。自然旅游資源展現在旅游者面前的不僅僅是自然物本身,而是文化味十足的自然,這就是自然旅游資源美之所在,也是一種重要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
中華文化是我國旅游文化的核心,是我們發展旅游業的依托。王明煊(1998)將其劃分為: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文學藝術、旅游娛樂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等。我們認為,生態旅游中的人文旅游資源文化還應包括生態文化,這種集審美、生態、自然景觀美與人類社會美為一體的旅游文化形式就是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重點介紹宗教類、古跡類和生態文化類以及城市生態旅游資源。
(1)宗教寺廟文化旅游資源
從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多神的宗教體系,造就了以宗教寺廟承載和傳承的豐富的人文景觀。在一些著名的風景勝地、名川大山中,往往建有高大雄偉的宗教寺廟,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山與名寺都是相得益彰的。我國的四大佛教圣地: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都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契合而成的人文旅游資源。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等,則因道教文化與美好的自然景觀薈萃一地而為人們所向往。
宗教寺廟類旅游資源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其自然景觀美的欣賞,許多古樹名木就保藏在這些古廟名剎中。寺廟的山川形美而有特色,一般符合某種文化思想。二是欣賞其文化內涵。
(2)人文遺跡類旅游資源
五千年文明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一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如果進一步劃分,還可分為歷史遺跡和革命紀念地兩大類。歷史遺跡遍布中華大地。從北京周口店遺跡起,到秦陵兵馬俑和半坡遺址,神秘莫測的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耐人尋覓的夜郎古國,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這類名勝區還在不斷增加。
歷史古都及其相應的文化遺產是歷史遺跡中重要組成部分。位于中原腹地的周秦漢唐文化中心,有西安、洛陽、開封,有號稱六朝和南京,更有從遼、金、元、明、清因沿而來的古都北京,以及南宋杭州、越國紹興、蜀都成都、南詔大理,都因其歷史而成為名勝古跡之地。
遺跡的美在于其歷史真實性,因而遺跡地保護應注意其整體性和文化內涵。遺跡地保護忌諱“建設性”破壞,應防止按今人的觀念進行遺跡“改善”;遺跡地保護更忌諱以假亂真,現造假遺跡是對真遺跡的破壞。應避免造成“假作真來真亦假”的后果。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所以要更加注意旅游地的保護。
革命紀念地是另一種形式遺跡。虎門和定海炮臺、圓明園的殘石破門、北京宛平古城,山東臺兒莊、南京,以及井岡山、遵義、延安,都是對中國歷史具有重大意義的地方。
(3)生態文化旅游資源
生態文化主要體現在生態型景區中,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擁有著不同的景觀,蘊藏著不同的科學內涵,如通過觀賞生態型景觀,學習生態知識,進而樹立生態意識,最終上升到參與保護生態環境。對這些文化內涵的探索與追求是開展生態旅游的重要條件。對于尋求學習自然,回歸自然的旅游者來說,這也是他們最好的旅游選擇。
《伽維蘭的歌》為我們演繹出一種生態之歌。“即使想聽到幾個音符,你也必須在那兒站很長時間,而且還一定得懂得群山和河流的講演。這樣,在一個靜謐的夜晚,當營火漸漸熄滅,七星也轉過了山崖,你就靜靜地坐在那里,去聽狼的嗥叫,并且認真思考你所看見的每種事物,努力去了解它們。這時,你就可能聽見這種音樂——無邊無際的起伏波動的和聲,它的樂譜就刻在千百座山上,它的音符就是植物和動物的生和死,它的韻律就是分秒和世紀間的距離。”作者從河水的叮咚聲中,從它在石塊、樹根和險灘上奏出的音符聽到了生命的脈搏,它是生物共同體的和弦。生態旅游文化所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李俊清等,2004)。
生態類型來看,農業景觀和鄉村景觀也是一個重要的景觀類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熱衷于尋求一方凈土,到大自然中和鄉下去已成為一種趨勢。他們遠離喧囂的鬧市,來到靜謐的鄉間,春賞桃花,秋摘蘋果,感受純樸民風,是一項參與性較強的旅游活動。
(4)城市生態旅游資源
旅游城市如何有效地發展生態旅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國內外已有許多相關的研究。我們認為,城市生態旅游資源是自然、人文和恢復類生態旅游資源的綜合。
城市里最適合于發展生態旅游的地方包括公園、墓地、高爾夫球場、小湖泊、景觀恢復地,以及動物園、植物園和一些自然保護區等(Lawton & Weaver,2001),這樣看來,城市生態旅游資源具有自然旅游的特征。事實上,生態旅游的理念與城市環境格格不入。很多學者指出城市是以一系列的環境改造手段創造出空間來刺激生態旅游的發展的,城市當局重新對一些廢棄地如礦區和垃圾填埋場進行景觀生態恢復,使之成為綠化帶,包括在此基礎上建公園和高爾夫球場,這些地區已經成為當地動植物生活的重要場所,并為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因為管理人員由此能將綠化帶(走廊)貫穿于城市環境之中了(張凌云,2004)。同時,景觀恢復地通過對歷史的體現以及對環境破壞的反思來引起旅游者對生態環境退化的注意和對景觀生態恢復的參與。可見城市生態旅游資源亦具有恢復類生態旅游資源的特性。
加拿大綠色旅游協會(多倫多)認為在城市旅游中注重生態旅游原則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環境有更積極的作用,因為相對于荒野而言,城市更能吸納旅游業的影響(Dodds & Joppe,2001)。可以肯定的,市生態旅游資源是自然、人文以及恢復類旅游資源的綜合體,且更側重于人文方面。
(三)景觀生態恢復類生態旅游資源
盡管景觀生態恢復類資源也屬于人文類生態旅游資源,但由于景觀恢復類生態旅游資源所具有的獨特的教育反思功能,從而把它作為單獨的一類列出。
景觀生態恢復必須是在生態學思想的指導下,避開科技的片面性,從整體和關聯的原則出發,對退化生態系統的成因、特征和發展進行全面的勘察,綜合考慮地理、生物、經濟、技術、歷史、人文和藝術等因素,最終形成一個健康的、發展的、永續的、藝術的狀態,并重新融入自然與人類和諧發展的進程中。
景觀生態恢復的實踐最初起源于對工業廢棄地、廢棄礦地的改建和在此基礎上的植被再生。但是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景觀生態恢復學科的發展,它的研究范圍也越來越大,不僅僅包括工業廢棄地、垃圾填埋場等退化生態系統還包括生物多樣性退化的恢復、水土流失的恢復性保護、濕地的重建、城市恢復等等。關于景觀生態恢復的方法很多也較為復雜,我們這里所關注的是恢復了的景觀生態類旅游資源,因其獨特的美感和現成的環境教育素材而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它能很好地將保護、環境教育、社會利益、道德和可持續性幾方面結合起來,符合生態旅游的理念,吸引了大批游客和關注環境的人,從而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生態旅游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