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國家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規劃正式公布,以“一個工程、七個體系”為統領,對文化和旅游業未來發展做出統籌布局。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規劃,是文化和旅游這二個既有緊密關聯又有很多不同的門類在行政管理機構合并后的第一次戰略規劃,也是在國內外形勢巨變,國家提出新時期新征程,社會和行業存在巨大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的前提下編制的。作為參與編制者之一,深深感受到規劃的編制是一個認真探索和變革的過程。根據自己理解,對其中幾個問題進行解讀和探討。 中國旅游從十三五提出打造若干主題性旅游目的地,到十四五提出“聚焦旅游目的地建設”,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過程。近期,習近平同志對青海省提出發展生態旅游、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對桂林市提出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顯現出旅游目的地建設正在成為國家層面關注的重要方向。
第一,旅游目的地建設正當其時。十八大以來,國家區域化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生態文明戰略已經逐步成為涵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具有主導性的國家發展戰略。同時,隨著國民收入及消費品質意識增長,以景區為核心的傳統觀光型旅游,正逐步轉變為觀光體驗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和生態旅游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新格局。旅游業之前單獨產業要素優先發展、按旅游線路推動線性發展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旅游目的地與全域旅游有所不同,更多立足于共建共享原則和價值驅動理論,以區域發展協同化、產業要素集聚化、旅游活動同心化(對應線性)為特征,涵蓋各種旅游類型和旅游內容,形成與當地社會統一的品牌和形象,形成帶動地方社會、文化和經濟以及生態的綜合發展效應。推動目的地建設,符合一般發展規律、順應市場發展趨勢、響應國家發展戰略,在未來一個時期將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主導性方向。
第二,明確旅游目的地的框架體系與外延聯系。結合自然人文等資源要素和產業要素,構建以景區+街區+度假區+生態旅游示范區+文旅產業集聚區+旅游休閑城市等為框架的目的地體系。這個框架構成,從小到大、從微觀具體到宏觀區域,基本涵蓋吃、住、行、游、購、娛等產業要素內容,并與城市鄉村、國土空間、自然資源、文化文物等發生聯系。其中,景區、度假區和旅游休閑城市已經有發展基礎和行業標準,街區與城市更新改造、歷史文化街區、文化休閑、社區發展等具有緊密聯系,是城鎮建設、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陣地;生態旅游示范區與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修復等緊密聯系,是旅游業踐行“兩山理論”和推動“二個文明”建設重要抓手,也是旅游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方向;文旅產業集聚區作為新型業態組合具有綜合性和創新性,包括各類旅游綜合體、旅游融合示范區等,是“旅游+”或“+旅游”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在全國已經形成規模和影響。
第三,加強旅游目的地布局。從國家層面來說,旅游目的地的布局主要依據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和區域發展主要導向來安排,從地區和省域來說,旅游目的地主要依據資源特色、主體功能區劃和行政區劃進行布局,較小尺度如市縣等,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在覆蓋全域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區域和節點功能區。具體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按空間和主題內容二種類型進行布局。按空間布局旅游目的地,既可以依據國家發展戰略和旅游資源特點,發展跨區域、大尺度旅游目的地,如長江旅游帶、京津冀旅游城市群、太行山脈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旅游目的地等;也可以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如杭州桂林等世界旅游城市、青海海西曠野旅游目的地等;按主題內容布局旅游目的地,以一種或多種主要產品和項目作為主導,綜合發展目的地框架體系。海南度假購物旅游、青海生態旅游、東北地區冰雪旅游等既有空間概念也有主題內容,四大國家文化公園所在部分地區,以文化公園主題為主導發展旅游產業,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主題性旅游目的地,如井岡山紅色旅游目的地。十四五規劃提出“打造區域性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生態、海洋、冰雪、城市文化休閑等特色旅游目的地”,就是上述二種類型的概括性和引導性論述。
中國旅游業的規模已經是世界前列,正在經歷從量到質的轉變。旅游目的地建設既涵蓋硬件環境建設,也包括軟性服務提升,還融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和人文風情塑造,是社會文明促進和提升工程的重要承載,也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國際上有關旅游目的地或勝地的標準和規范等相對成熟,中國在打造旅游目的地、特別是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方面,需要立足自身特色,融匯中外標準,創新發展模式,在十四五期間,形成一批特色鮮明、主題突出、功能齊備、趕超世界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