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是在旅游和與旅游關聯的活動中人對時間和空間的取向及由此造成的變化和結果。
從開始的外向性政治接待為主,到作為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加快經濟、促進消費、增加就業的重要途徑,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往往把旅游業作為一種經濟或者政治的工具或手段,許多企業也是按照這種思路進行投資和運作。但旅游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作為一種文化活動而存在,單純強調它的經濟功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業發展的范圍。從這個角度看,旅游對于社會的影響遠遠大于經濟方面的產出。 目前全國、全社會都在為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而奮斗,對于旅游業來說,在發展過程中就必須充分重視并體現旅游活動的社會性,強調它的文化價值,而不僅僅是經濟價值。
1.旅游文化價值的體現首先在于滿足日益增長的高層次旅游需求
由于人們的個性差異、生活條件的不同,經濟收入的差別,以及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使人們對于旅游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但總的來說隨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生活質量的講究,旅游已成為人們積極主動追求的一種生活需求。作為一種主導性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超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開始追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甚至“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效果。這種效果的核心其實就是精神層次的提升和文化內涵的領悟,單純的觀光或者游樂等旅游產品已經無法滿足。
利用文化內涵,創新旅游產品,成為吸引游客、滿足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旅游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2.旅游文化價值還體現在保護、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隨著生活現代化和科技手段的實施,許多地方在破舊立新、拆房修路,導致許多地方民族的特征逐漸淡化,歷史文化的遺存遭到破壞。但通過發展旅游,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內容被保留下來,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揚。云南某個古老村寨中僅剩一位老人會刻貝葉經,但通過發展旅游,寨子中許多年輕人開始學習這門以前看上去枯燥無味且無用的手藝。一位專家曾經講過,在目前情況下,保留一個民族的特征、保護一種文化的最佳手段就是發展旅游。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其中許多精華到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別的指導意義。例如道家文化中關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一直是人類與自然交流的根本原則。關注人類生活質量、關注自然環境、關注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逐漸成為社會主流意識之一。目前社會和政府強調科學的發展觀、人和環境的和諧發展觀等政策性導向,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實際運用,并將隨著時代的進步得到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的發展。
旅游通過挖掘文化本質、利用文化載體、轉化文化概念,并通過具體的文化內容的展示與游客產生互動,使游客親身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順應社會意識,滿足旅游需求。
3.提高國民素質、增加社會能力是重視旅游文化性的另一重要原因
所謂社會能力,是指個體應對社會事務,適應他人、社會的能力。它是個體在社會內生活工作、交往、參與活動的最基本的必備能力。一個人的社會能力與思想品德、知識技能、活動能力、創造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以及健康狀況等密切相連。個體社會能力的主要內包括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交往溝通能力、影響力、情感與心理調控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
個體社會能力的集合決定了整體社會能力的發展情況。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增強國家競爭力,從人文角度講就是提高個體的社會能力,而旅游恰恰是提高個體社會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
旅游是到其它的地方體驗異域文化、不同類型生活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游客的身體和心理都得到不同的歷練。通過旅游,可以與不同類型的人進行交流,體驗文化多樣性,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考角度,開闊視野,增加知識,增強交際和獨行的能力;而在旅游過程中的對人生目標、行為方式、人生和自然規律的思考,對于提升游客綜合素質和社會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客觀全面的了解旅游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旅游業的文化價值,可以引導中國旅游產業健康發展,增加新的內容和運作方式,與社會發展的總體軌道保持一致。
預測旅游發展的趨勢
可以預測,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旅行與旅游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將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承認和推崇,進而導致旅游業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更快的發展;以和諧思想為基礎,以文化價值和社會作用為主導向,協調經濟價值,文化和經濟相結合,將是旅游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主導+高層次需求滿足”將使旅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形成新的市場熱點
國外許多年輕人在上大學前往往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去世界各地旅行,在國內現階段推行比較困難,但根據具體情況,大力推動青少年素質教育、提高個體社會能力是必要的。因此博物館旅游、青少年素質旅游等旅游產品將得到重視,甚至有可能成為國家推薦的重點發展旅游產品。
國內諸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古跡、傳統旅游城市在轉換文化概念后,可以對原有的旅游形象、旅游產品等重新定義和整合,推出新的旅游組合,從而大大豐富和提升現有的旅游產品體系,并形成新的市場吸引力。
形成新的運作模式
目前國內許多地方已經自覺或不自覺的開始按照和諧發展的思路運作。例如開放市民公園,或者對景點景區實行免費政策,實際上就是一種新的政府主導的旅游發展形式。杭州西湖整體免收門票,既在宏觀上體現出政府和主管部門的社會責任感,又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旅游發展原則,兼顧社會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是構建和諧社會在旅游行業的具體表現。
強調旅游的文化價值,不等于否定它的經濟性。小康社會主要指經濟上的目標,而和諧社會主要指除經濟以外的社會目標,經濟與社會互為前提、互相影響。旅游的文化性質作為橋梁,可以連通經濟和社會,使二者能夠和諧共處,共同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