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部近日聯合印發《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推進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
規劃立足我國濕地資源現狀,明確我國濕地保護的總體要求、空間布局和重點任務,提出到2025年,全國濕地保有量總體穩定,濕地保護率達到55%,科學修復退化濕地,紅樹林規模增加、質量提升,健全濕地保護法規制度體系,提升濕地監測監管能力水平,提高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0處、國家重要濕地50處。到2030年,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固碳能力得到提高,濕地保護法治化水平持續提升,使我國成為全球濕地保護修復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根據《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及其專項規劃,規劃以“三區四帶”為總體布局,在總結評估“十三五”全國濕地保護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濕地保護管理現狀,提出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落實濕地分級管理體系、實施保護修復工程、強化濕地資源監測監管、加強科技支撐、深度參與濕地保護國際事務等6項重點任務,以及出臺國家重要濕地相關政策、實施30個濕地保護修復項目、開展全國濕地資源專項調查、完善濕地標準體系等16項具體任務。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及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面積約5635萬公頃,包括紅樹林地、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沼澤草地、沿海灘涂、內陸灘涂、沼澤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不含養殖水面)、溝渠、淺海水域等。規劃的實施將有力保障我國濕地保護中長期目標實現,推動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提高濕地生態功能和碳匯能力,是我國履行《濕地公約》、向國際社會貢獻濕地保護中國智慧,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