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1日下午,國務院以“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題,進行第三次專題學習。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專題學習。
李強在國務院第三次專題學習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引領數字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論述,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更好助力經濟總體回升向好、賦能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數字經濟、互聯網+、大數據等戰略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提質增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在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開幕式上表示。
據測算,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總體規模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相隔千山萬水,數據實現毫秒級傳送
李強在國務院第三次專題學習上指出,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等多重優勢,數字經濟發展具有廣闊空間,要統籌發展和安全,發揮優勢、乘勢而上,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要堅定不移立足自主創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等優勢,強化基礎研究攻關,加強前沿技術研發,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8月19日,一場數字經濟的峰會——2023中國算力大會在寧夏銀川市開幕,“算力”專家、頭部企業齊聚一堂,研討我國算力和數字產業發展前景。
從東南沿海到西北沙漠瀚海,從工業生產線到百姓吃住行,算力正在像水、電一樣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改變著生產的方方面面,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騰格里沙漠南緣,寧夏中衛市北郊,中國聯通云數據中心機房里,一排排服務器微微作響,密密麻麻的硬盤不斷閃爍著綠色微光。
“別看它們‘身在’沙漠邊緣,卻能掌控2000多公里外無人駕駛安防車的一舉一動!”指著偌大一片服務器,中國聯通寧夏分公司政企客戶營銷中心總監吳立華賣了個關子。
這是中衛市“東數西算”工程最新的應用場景。
那為何要讓數據“翻山越嶺”,到沙漠邊緣之地進行計算呢?
吳立華給出了答案:“中衛風、光等新能源充沛,氣候干冷。這里的大數據中心能耗處于全國最低水平,可以為企業提供超低成本的算力服務。”
“更重要的是中衛的地理位置優勢。以中衛為圓點畫一個半徑2000公里的圓,全國大多數大中城市都在這個圓內。這對于車輛分布在全國各地,且以毫秒計時的無人駕駛數據傳輸來說,至關重要。”金龍汽車智能網聯高級工程師劉強生進一步解釋。
如今,相隔千山萬水,這些東部數據已經實現毫秒級“西算”。
“東數西算”,讓中衛市這個西北小城站上了數字經濟的“風口”。來自全國各地的“數據”經過中衛“算力”的加工,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
中衛市市長馬洪海介紹,近年來,中衛相繼獲批“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截至目前,已建成13個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集聚了200多家云計算和配套企業,為美團、小米、小紅書等4000多家企業提供數據存儲和云計算服務。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持續深化
李強在國務院第三次專題學習上指出,要聚焦數字產業化戰略前沿,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推動數字產業集群發展,發揮領軍企業龍頭帶動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協作。要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要繼續適度超前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和干部專業素質提升,夯實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能力。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為766.8,比上年增長28.4%,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新動能持續集聚成長,經濟活力不斷釋放,創新驅動深入推進,網絡經濟發展保持活躍,轉型升級扎實有效,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快速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優化升級,5G網絡、千兆光網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物聯網用戶規模繼續擴大,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持續深化,不斷強化數字經濟新優勢。據測算,2022年,網絡經濟指數達2739.0,比上年增長39.6%。從主要構成指標看,截至2022年底,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分別達14.6億戶、5.9億戶,分別比上年增長3.0%、10.1%;當年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2617.6億GB,比上年增長18.1%。
今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增擋提速”。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根據規劃,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一項是,組建國家數據局,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管理。
目前,國家數據局設立后的首任局長已定。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顯示,劉烈宏已任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
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顯示,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
“數字經濟影響廣泛、發展深遠,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和生產。”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負責人孫偉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準備從加強政策制度建設、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創新發展、加快深化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提升數字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深化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六方面發力,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的數字經濟。
加快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
李強在國務院第三次專題學習上指出,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要強化系統觀念,加強跨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匯聚各方合力,加快推動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落地。要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兩手抓,秉持包容審慎監管態度,提高常態化監管水平特別是增強監管的可預期性,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要積極探索跨境數據管理新模式,主動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了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戰略、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在新的起點上加快數字中國建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必須加快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陳振嬌指出,與世界數字經濟強國相比,我國數字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治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迫切需要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創新監管機制和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來加以解決。
陳振嬌指出,隨著我國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強化平臺企業反壟斷等,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正在加快完善。今后,還應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發力。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要加快出臺數據產權保護、流通交易等方面的相關規則制度,推動數據資源有序流通、創新應用。對于數字平臺和數字企業,要完善促進其公平競爭的法律法規,消除壟斷和市場壁壘,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要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體系,保護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公民個人隱私安全,提高數字化發展的安全水平。
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數字經濟治理是系統工程,需要完善主管部門、監管機構職責,實現各方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要推動政府、平臺企業、行業組織、媒體及公眾等多元主體在數字化發展中實現協同共治,制定監管規則,明確各自責任,創新監管技術,改進監管手段,探索聯合監管方式,把監管和治理貫穿創新、生產、經營、投資全過程。同時,還要完善行業標準和自律機制,開展社會監督、媒體監督、公眾監督,形成監督合力,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和爭議解決途徑,健全多元治理機制。
筑牢數字安全屏障。數字安全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要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重點加強數字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加快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基礎制度,針對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實體經濟領域的創新應用,完善安全審查、算法審查、監測預警等制度,及時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推動行業、企業采用前沿技術防范安全隱患,特別是要實現頭部企業、核心技術、關鍵設施、戰略資源等安全可控。
“提升數字公共服務水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提高全民數字素養、履行數字社會責任,推動數字資源共建共用、數字服務共享共用,制定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數字社會治理措施,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現代數字社會。同時,深化全球數字治理與合作,共同協議數字規則、深化數據互聯、促進數據安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飛在光明日報撰文表示。